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细化思想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细化思想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育是平等教育?
是“教育平等”。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错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是赏识教育。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欣赏,赞赏,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价值,而给予重视和赞扬。而表扬这是对好人好事公开赞扬,既对行为的赞扬,通俗地讲上”赏“是欣赏,”识“是认同,合起来就是欣赏孩子,认同孩子。
现在的家长很简单的,把赏识等同于表扬,以为表扬就是赏识,把赏识表面化,简单化,机械化。理解赏识只要对孩子口头表扬就可以了。其实赏识不等同于表扬。赏识的内涵很丰富,简单的表扬和真心的赏识是不同的。
答:观点正确。
陶行知对教育平等有自己的主张。在《共和精义》一文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平等的看法:“天之生人,智愚、贤不肖不齐,实为无可韪之事实。平等主义亦不截长补短,以强起齐。
在政治上、生计上、教育上,立平等之机会,俾各人得以自然发展其能力而为群用,平等主义所主张者此耳。”当时有人反对不平等,“但是打不平等的人,往往要把大家的头一齐压得一样平,变成齐头的平等”,他所强调的平等不是这种属于“***平等”的平头式的平等,而是起点意义上的平等。
“真平等是要大家的立脚点平等,你的脚站在什么地方,我的脚亦站在什么地方”,“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
人物简介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男,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什么是潜移默化教育?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家庭教育要把握好潜移默化,在教育过程中,就是父母有意识的将自己的教育设计、教育内容等融入环境、氛围或场景中,使孩子在无意识下受到熏陶,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而在杜甫的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在睡梦中,一点一滴地入侵人民的心灵。
这不正是教育教学的过程吗?在上课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传授学生知识,用行为感染学生,用学习氛围熏陶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慢慢的蜕变、成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细化思想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细化思想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