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凡清艺术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凡清艺术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论中常有“诗言志,词言情”之说,元曲有什么特色?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这里不论“诗言志,词言情”是否恰当,只说元曲。如果概括之,元曲通俗。理由有三:
元朝规定,“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诸乱制词曲,为讥议者,流。”(《元史·刑法志》)。
但是对大都“玉京书会”、“元贞书会”,杭州“武林书会”、“古杭书会”等聚集众多文人、艺人的组织却未加禁止、取缔。所以元曲有了发展的肥沃土壤。
(2)读书人走向民间
元代长期废除科举,元朝的读书人走向了民间,走向了市井,许多读书人在倡优伎馆里“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臧懋循《元曲选序》),与歌儿***混在一起。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相结合,就要创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3)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元曲是随着草原民族入主中原而带来了新的草原音乐和草原文化而产生的。与之前的唐、宋是中原以农耕为主的汉族建立的王朝不同,元朝是一个马背上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有它的独特性,元曲也就和唐诗、宋词在形式、内容、风格上都有很大区别。
元曲之后的明清***,几乎所有的故事都能在元杂剧里找到原型,《东周列国志》、《两汉演义》、《说唐》、《说岳全传》,《薛家将、呼家将、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可以说,元曲孕育了明清***。虽然通俗,但是元曲的思想意识往往里更少束缚,更健康,更有人性的光彩。
元曲和诗词有着大致相同的渊源,可谓“诗之余为词,词之余为曲”。由于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的不同影响,诗词往往讲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正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元曲与诗词的这种美学风格基本大相径庭,嬉笑怒骂皆能入曲成章。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在三个方面。
一是语言表达方式上,诗词贵在高雅,表情达意讲究含蓄。而元曲背其道而行之,崇尚白描式的直白与趣味,追求直率通俗。
如关汉卿作品中出现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已经基本和口语没有太大区别,在诗词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这样的语言风格恰恰在元代遍地开花,盛行一时。也是曲与诗词较为明显的区别。
二是语言素材的使用,大量引入方言俚语。有别于诗词语言的凝练浓缩,“言有尽而意无穷”。尽量使文章的语言尽量口语化,从而更加生活化。宋代表达离愁别绪,要写尽离愁不见愁,而是“人比黄花瘦”,曲中则直抒胸臆“骂你个不良才,莫不少下你相思债”等等。
或者说是诗词语言讲究绘画中常用的留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元曲则是完全表露,不留余韵,见其文即明白其意。
三是元曲的***性,实现了文学作品前所未有的大众化。元曲不再是像诗词那样高高在上,不再居庙堂之高,是高雅艺术,故意拉开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感。
而是尽量贴近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隐逸山水之间,纵情自乐,是“开怀畅饮两三瓢,只愿身安乐,笑了还重笑”;留恋青楼是“你既留心,俺索真诚”。再如写高祖还乡是“那大汉的车”,场面是“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等。调侃诙谐,生动活泼。
当然,就内容而论,诗词曲的内容都非常广泛,元曲的内容与市井生活更为贴近。
更多内容,欢迎评论交流。
谢谢邀答。这里主耍谈三点。
1.元曲较之诗、词,是新的文学样式。元代是中华戏曲的黄金时代,故称为元曲。这种文学艺术样式,与诗词歌赋相比较,它融合多种艺术因素,在诗词、民间说唱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成新兴的文学艺术样式。在刻画人物、描写环境、结构布局、曲白结合方面,都有相当高的水平;在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结合起来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且曲词一般本色自然,有强烈的感***彩。
2.元曲,具有雅俗共赏艺木效果,特别在表现赞美男女青年追求爱情美满幸福方面,尤为实出。如王实甫《西厢记》在写年青书生张珙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后,爱情追求上,表现得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引一段:(旦云)红娘呵,你哪里知道我的心哩! (唱) [滾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桂住钭晖。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相思迴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3.在写景寓意,情景交融方面,尤为突出。引一曲赏之:[正宫][瑞正好]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上述浅说,望友不吝赐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凡清艺术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凡清艺术教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